內文 :
台北市中山區大直街94巷1弄附近,因周邊基泰建設所屬「基泰大直」建案施工,2003年9月7日晚間導致周邊民宅傾斜,一樓甚至直接變成地下室。受影響的建築高達7棟,是台北歷史記錄裏最嚴重的一次土壤液化事故。

 

 

為什麼基泰建設蓋房子挖個地基就造成附近地層下陷土壤液化、然而台北捷運在台北市挖地道這麼久卻沒造成任何事故?
答案是:差在有沒有做「地質改良」工法。

 

基泰建設採用的是舊式工法,地底施工只用連續壁(鋼筋水泥做的牆壁)擋土的方式,穩定自己的牆而已。小範圍的連續壁擋不住土壤崩塌,附近土讓液化更是無力阻止。
台北捷運採用了新式工法,在挖地道前就先做了「地質改良」工法,在範圍內穩固土壤,避免了土壤液化,土壤不崩塌,旁邊建築也自然穩穩的。

 

所謂的「地質改良」工法,就是把特殊化學原料和水泥用高壓方式灌漿滲入地底,讓可能土壤液化的地區穩固住。此後我們再做任何挖地基挖地道的工程,附近土壤就不會有崩塌的情形產生。

 

一般地底工程施工的傳統工法,用的是連續壁(鋼筋水泥做的牆壁)來防止土壤崩塌,雖然有效,但效果有限。如果碰到土壤液化嚴重的區域,連續壁有可能在土壤崩塌前來不及做好,或是根本檔不住大量鬆動的土壤或地下水而破裂崩塌。

 

地質改良工法,用高壓管把特殊化學原料和水泥用高壓方式灌漿滲入地底之後,該區域的土壤在極短時間就會凝固起來。土壤硬度大增,但這種硬度並不會像鋼鐵那樣硬啦,它是可以被施工機器挖開的,所以我們之後就可以用重機具挖地道或挖地基。小範圍土壤穩固了,旁邊土壤就不會亂流動,附近建築物土壤沒有流失沒有液化,建築物安全穩固。

 

地質改良工法起源是日本,地震頻繁的日本為了避免土壤液化,很早就發明了這樣的技術。此技術後來有被駿馳工程引進台灣,台北捷運是台灣第一個採用此工法的工程,台北捷運施工至今沒有造成沿線任何一棟建築物傾倒就是最好實證。

 

其實這工法也不限於挖地道,任何地下工程都可以用這樣的地質改良工法,蓋房子挖地基也可以適用。只是,因為地質改良需要額外花錢,灌漿施工也花時間 (並不是一次而已,有時要分次分批減少地底壓力),所以一般民間建設公司為了省錢搶快,因此採用率偏低。再爆料一個料,數年前高雄捷運在施工時也曾經造成附近民宅建築物傾斜事故,其實高雄捷運當初就是為了省錢就沒有做好地質改良,才造成附近建物傾斜。

 

地質改良目前不是台灣建築法令必備的工法,只能依靠工程單位自由心證。台灣和日本一樣也是在地震帶上,土壤液化也很嚴重。希望所有做地底工程的單位,不論民營或公營,能花精力面對土壤液化這問題。